西南地区遭遇特大旱情,反思用水习惯成为许多广州市民的话题。据报道,广州用水量多年保持高位,历来居广东城市之首,一年相当于770个流花湖,因而被媒体戏称为“大花洒”。近年来通过开展节水器具进社区等活动,居民节约用水意识不断提高,居民生活人均用水量下降到255升/天,但这个标准与全国节水型城市220升/天的要求仍有差距(今日《南方都市报》)。
现在连视察灾区的总理都让茶,在举国节水降耗的大背景下,广州人日常见怪不怪的生活习惯,难免被人拿到放大镜下重新审视。比如,每天冲凉,衣服穿一次就洗,有无必要?上馆子吃饭,先用滚水烫杯,大多是心理安慰,并无杀菌作用,如此“陋习”,是否要改掉?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一些精打细算、习惯节俭的市民,发明出洗米水浇花、马桶水箱里放砖头等省水妙招,精神可嘉。让节水意识在民间蔚然成风,需要此类锦囊妙计汇集成流,转变成为市民生活常态。
按照专家的说法,广州面临着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市民节约用水意识不高等问题。但常年雨量充沛、河网密布的广州,怎么就变成了缺水城市,专家的说法仍让人存疑。根据历史经验,干旱的地方不一定有旱灾,雨量丰富地区却可能依然缺水。比如说,以色列是最干旱的国家之一,却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农业灌溉体系,农产品出口丰富。
著名农业经济学家梁庆椿先生上世纪30年代就在《中国旱与旱灾之分析》一文中指出:“盖旱者,雨量稀少也,而旱灾者,因雨少而引起之饥馑及农家破产也。故旱乃自然现象,而旱灾乃社会经济问题。”大旱不一定成灾,所谓旱灾水灾、水荒粮荒之类,归根结底是社会治理问题。按照这个思路,假如广州空气质量极佳,挤地铁和BR T不必出汗,穿衣三日领口不黑,有多少人会天天洗衣服?一场沙尘暴下来,北京洗车行生意火爆;环境恶化带来耗水量剧增,得居民往马桶里塞多少块砖,才能省得下来?
我并不是说,提高市民意识就不重要。问题是,垃圾分类、节能水具进万家,比起这些生活细节上的敲敲打打,社会的宏观决策给节能事业带来的影响依然是决定性的;在这一点上,市民对某些政府决策的监督显得更为重要。比方说,许多地方为追求城市视觉上的“大气”,热衷兴建巨型草坪,耗水惊人。又比如,某些门面工程,势必产生大量建筑用水,是否城中主要马路都有必要重新铺人行地砖?广州居民生活用水量仅占总用水量一成左右,工业用水量则达到六成以上。政府出台奖励企业节水的具体办法,是不是比从小市民身上挖潜力效果更明显?
- 2009-12-17推动节水,不能总靠涨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