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给父母打电话"何以忝列"24孝"?
www.fjnet.cn?2012-08-15 10:42? 王垚烽?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8月13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其中包括教父母学会上网、支持单身父母再婚、每周给父母打电话等内容。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表示,新“24孝”行动标准与旧“24孝”形成对比,就是想告诉大家,时代的脚步在不断向前迈进,“我们对‘孝’文化的理解,既要传承又要有创新”。(8月14日《新京报》) 旧“24孝”尽管充斥着某些封建说教和荒诞迷信的成分,但不可否认,“子路百里负米”、 “朱寿昌弃官寻母”等故事所传递的亲情观至今仍为主流社会所接受,闻之令人动容。相反,细读这24条新的“孝”标准,却很难让人产生崇高感。诸如“每周给父母打电话”、“支持单身父母再婚”等究竟应该算是为人子女的“底线伦理”,或者父母的合法权利,还是能够上升至“百善之先”的“孝”的地位,都还有待商榷。 因此,如果硬要说新“24孝”的发布有什么意义的话,窃以为,最大的意义莫过于,借助这新旧标准的对比,凸显“孝”作为一种核心价值观的衰微。这一点无疑令人担忧。 那么,一向重视“孝悌之义”的中国社会为何会出现“行孝难”的窘境?“每周给父母打电话”何以能够忝列“24孝”?对此,有人将这归咎于社会流动性的增大,父母与子女往往身处两个城市,甚至相隔千里。地理上的距离使得子女无法时时“侍奉左右”;有人将其怪罪于森严的户籍壁垒,人为地制造了父母与子女的隔离而无法团聚;还有人声称是现代社会巨大的工作和生存压力惹的祸,“房奴、车奴、孩奴,逼得人们只能没日没夜地努力工作,而无暇于父子的情感交流”。 问题是:“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难道需要很多时间吗?“教父母学会上网”对于现代子女来说不是举手之劳吗?为什么总是父母牵挂子女主动挂电话,只有父母为方便与子女联络积极学电脑,而鲜见子女主动为之的呢? 笔者始终认为,子女之于父母是否尽孝,关键还是要看其个人内心是否留存有感恩之心,是否懂得“父母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的真正意味。若有,则无论客观环境多么逼仄,总能够抽出时间聆听父母的往事、与父母做交心的沟通。否则,无论我们将“孝”的标准降得再低,也总会有人找出各种理由、借口推诿、搪塞,那种“同居一屋、形同陌路”的亲情悲剧我们看得难道还少吗? 如果说,物理上的空巢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避免的“社会悲剧”,那么尽量减轻父母心灵上的“空巢感”则是为人子女者必须承担的义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新“24孝”的发布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面反躬自省的镜子。对着这“24条”,查漏补缺,从今天起做一名“每周给父母打电话”的“孝子”,其实并不难。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8-15]为何非把“新24孝”搞成“标准”
- [ 08-15]新“24孝”为何有人伤不起
- [ 08-15]新“24孝”:心想还得事能成
- [ 08-15]“孝”本来没有什么绝对标准
- [ 07-19]孝道的理想与现实
- [ 07-18]孝心不过是寻常自家事
- [ 07-17]指责周其凤无益 为孝行喝彩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