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与赶集网联合发布了《90后毕业生饭碗报告》。而这份来自35万余份有效问卷的报告显示,今年应届毕业生平均起薪每月2443元,仅够买半部苹果手机,其中北京地区平均起薪也仅为3019元,同时,三成以上应届毕业生仍“啃老”,近四成过着“月光”生活。(8月4日《北京青年报》) 寒窗苦读十几年,毕业后每月工资仅够买半部苹果手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在此尤为刺眼。在“知识就是财富”的命题下,上大学成为了学生们的价值追求,但是在就业压力面前,知识的累积到底能够换回多少财富呢?曾经有人戏称,“扛一麻袋钱去读书,结果毕业后的收入连一麻袋书都换不回来。”虽然只是调侃,但其中也包含了辛酸和无奈。 根据就业报告来看,不同专业的就业情况及收入情况,并不等同。部分专业的学生,受到了很多单位的青睐,工资水平也比较理想,而部分专业却成为了鸡肋,难以引起企业单位的兴趣。根本上而言,就业市场对于专业的选择,具有不同的“胃口”,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没有与社会需求完全匹配起来。就在前不久,教育部就提出了将部分地方高校进行“变脸”,让一些高校逐渐过渡到技术型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就业形势的整体需求。 肯定的说,就业市场的需求标准,就是高校专业设置的标尺和导向。但是,有一点不能忘记,当前的就业市场冷热不均,就是之前冷热培养失衡造成的。假如,大规模的高校专业变革,必然会产生某些专业毕业生集聚扩增,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人数激增,让所有专业人才融入到工作一线,也是一个不小的难题。毕竟,当前的就业环境,就是以前的历史欠账太多,导致今天的毕业生不得不为当初的选择埋单。 坦白而言,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早已凸显,只不过在近几年的表现更加突出。伴随高校规模的扩大和招生数量的陡增,高校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需求出现了脱节。该现象的出现,源自于高校招生定位的不准确,对于所谓的热门、冷门专业,并没有进行深入剖析。高校不是一成不变的人才生产流水线,必要时就需要转变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真正做到“按需培养”。 说到底,在市场范围内,人才的供给不可能无限制增长,一些专业必然会出现饱和状态,一些专业也会出现人才的短缺。如何避免专业和人才的脱节,合理配置人才与市场需求的比例,实现人尽其才的目的,这才是破解就业市场遇冷难题的关键所在。 |
相关阅读:
- [ 08-05]抗震救灾:请让专业人干专业事
- [ 07-23]霉面包警示救灾须专业
- [ 07-21]红会,你能再专业点吗
- [ 07-21]“夏送棉被”折射救灾专业水平亟待提高
- [ 07-15]如何才能做到自由换专业?
- [ 07-11]专业岂是那想换就换的外套?
- [ 06-30]选专业别迷信“业界良心”
- [ 06-30]选择专业 “唯心”方是正道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jjjtsb.com 篮球比分直播: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