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罪从无让制度正义成为常态
2015-07-21 16:25:43?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7月21日,湖南省湘潭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曾爱云、陈华章故意杀人案一审公开宣判:判决被告人曾爱云无罪;被告人陈华章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判令被告人陈华章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周自然、周清秀经济损失178142.8元。11年多前的“湖南湘潭大学研究生杀人案”,因为被告人曾爱云三次被做出判处死刑的判决,而后被最高人民法院、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回重审,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7月21日 中新网) 立足刑诉法视野,疑罪从无理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恪守疑罪从无理念,能够有效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避免公民个人权利遭受戕害。应该说,曾爱云因证据不足被判无罪,就是坚守疑罪从无理念的典型个案,对于今后刑事案件的裁判,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长期以来,一些冤假错案的发生,往往都是在证据方面存在瑕疵。比如,佘祥林案、赵作海案、呼格案等等,都是在证据缺乏“三性”基础上,就作出了判决结果。十八大以来,之前很多冤假错案被纠正,疑罪从无得到了深入的贯彻和实施。根据统计,在近几年纠正的12起重大冤假错案中,仅有2起是因为出现了真凶,而另10起则是因为“证据不足”而纠正的。发生在湘潭大学的这起案件恰恰既不是“真凶再现”,也不是“亡者归来”,而是秉持证据裁判、疑罪从无的原则作出的证据不足宣告无罪的判决。 然而,在惯性思维中,很多人对疑罪从无并不认同,而是坚持有罪推定思维。也就是说,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具有不愿坏人逃脱法律惩戒的朴素心理,害怕存在“漏网之鱼”。当然,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是却可能对公民个人权利造成误伤,甚至酿成不可弥补的悲剧。更为严重的是,坚持有罪推定理念,不仅可能制造冤假错案,还会变相鼓励酷刑与逼供行为。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罪名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同时,在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诸多司法解释中,也不断重申贯彻疑罪从无原则,让每个刑事案件都能成为铁案。应该说,报道中的曾爱云最终被判无罪,就是恪守疑罪从无理念的结果,从而避免了冤假错案的发生。 或许,对于舆论而言,犯罪嫌疑人走上法庭,就会被认为“有罪”。而且,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的“前置工作”,也对案件的最终裁判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过,对于法院而言,其并不应该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是应该恪守疑罪从无原则,用证据和法律做出公平公正的判决。当证据存在瑕疵,当对犯罪嫌疑人的指控不能成立,无罪裁判结果的出现,应该被公众以及被害人家属所认同和接受。 公民权利面前,需要良性的制度设计,做到尊重人权、保障人权。从曾爱云个案中,我们感受到了“疑罪从无”原则的落地,这说明了司法机关办案理念的转变。无罪判决的做出,无疑凸显出了公检法之间相互制衡的本义,彰显出了证据裁判理念的重大进步,对于刑事案件的裁判具有示范作用。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尤其在刑事司法领域,更应该通过疑罪从无原则捍卫公平和正义。肯定的说,在不断推进司法公开的当下,疑罪从无必将成为制度正义的基石,让公民个体权利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jjjtsb.com 篮球比分直播: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