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好微专业这块“试验田”
2025-03-25 10:38:37?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
教育部近期启动的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让“微专业”再次成为焦点。本学期,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农学院等高校新增微专业。这些课程多是面向本科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虽不单独授予学位,但靠着实用性强,助力打通大学生就业“最后一公里”。(3月23日北京日报客户端) 微专业,顾名思义,主打一个“小而精”。在高校“自选动作”之下,微专业主要围绕时下经济社会的热门领域,通过4到10门精简课程将跨学科知识“打包”成短平快的学习计划。打个比方,过去,如果学生想要学习人工智能领域知识,大概率要在高考志愿里填报“计算机专业”或是入学一两年后再辅修一门相关专业。身形灵活的微专业则大不相同,很多高校把庞杂的人工智能知识拆分成人工智能基础、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应用等细分领域,让学生不必再三权衡时间成本、机会成本,用较短的时间就能初步掌握。 如专家所言,微专业就像教育系统的“快速反应部队”。这种兼具灵活性和实用性的模式,不仅能及时回应新时代学科融合人才培养需求,也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补充和延展。长久以来,大学教育往往遵循分学科治学、分专业培养人才的传统,专业划分具有较强的“刚性”,学科之间的壁垒相对较高。微专业的兴起,恰恰弥补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周期长、学科专业设置相对固化的弱项,堪称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块“试验田”。 也要看到,目前大部分高校开设微专业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如何避免微专业变成追热点的“速成班”、如何保证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是眼下不少人关注的重点,也是微专业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一个专业能不能开得起来,首先需要成熟的学科架构与扎实的师资力量作为支撑。考虑到各地各校发展步伐有异,微专业建设也要避免人云亦云、盲目跟风,在做好对各项设备条件充分调研评估的基础上,结合发展大势、自身情况综合评价、动态调整。同时,微专业开设还需与市场更深度对接。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不同领域高校教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科研院所研究人员等,协同开发更多更优质交叉融合课程资源,以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的需求。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jjjtsb.com 篮球比分直播: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