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施肥功夫”花在“播种期”
2025-03-28 09:21:12? ?来源:湖北日报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
□ 湖北日报评论员 周磊 不少企业在开展技术研发时,由于轻资产、无传统抵押物,传统银行贷款渠道受阻,融资成了“卡脖子”难题。某科技企业负责人大吐苦水:“我们的资产是数据和专利,但这些在银行眼里不如一台设备值钱。” 搬开融资难、融资贵的大山,是许多科创型企业的期待。日前,湖北正式推出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这项产品很硬核:纯信用、最高1000万元,贷款年限最长3年,面向全省28.5万家科技企业,覆盖17个市州,面向全省银行机构。换言之,无需任何抵押,不用任何保证金,企业凭借自身的知识价值就能获得贷款。为知识价值投资,就是为科技创新鼓劲。 创新是九死一生的冒险,没有畅通的融资渠道,创新的火花再耀眼,也可能在现实困境中黯淡下去。一些地方的金融体系仍习惯用“百米赛”的节奏丈量马拉松赛道,对硬科技投资周期长、回报慢的问题缺乏足够耐心。一些地方的政策如同“喊渴时递馒头”,解不了燃眉之急,大量科创企业因缺乏抵押物被挡在门外。当企业挣扎在研发投入与市场回报的“死亡谷”时,政策支持的及时性、精准度就是穿越周期的生命线。 专利不如设备值钱的背后,是金融工具与创新规律的不适配。传统信贷模式追求短期确定性,而科技创新需要长期包容性。金融供给与科创需求错位,不仅会把企业拖入生死边缘,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力也会被无形压制。一家企业值不值得投资、有没有回报,不能总用老眼光看,也不能只盯着一时的成长状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方兴未艾,人才、发明、数据、专利等日益成为企业最值钱的资产。知识价值的信用化,本质是金融逻辑从“看过去”转向“看未来”,从“重有形”转向“重潜能”,让金融工具从“锦上添花”转向“雪中送炭”,从服务成熟企业的工具升级为培育创新火种的催化剂。 一项核心技术的突破往往能打开产业链的“增长阀门”,社会资本敢于为“实验室里的构想”买单,创新的试错成本就会被分摊,研发者的冒险精神便能得到激发。深圳南山持续迸发出惊人的创新活力,正是得益于知识价值资本化释放的乘数效应,即企业凭借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突破资金瓶颈,又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形成“创新—资本—再创新”的飞轮。湖北用纯信用贷款破解科技型企业轻资产融资难题,把施肥功夫花在播种期,既是对创新不确定性的包容、对人才创造力的尊重、对科技规律认知的深化,也是在为未来顶天立地的参天大树“育种”。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jjjtsb.com 篮球比分直播: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