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6日,美国奥巴马现任总统对中国进行为期三天的外交之旅,可以预测,奥巴马的此次访华之行将为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开拓一个新的局面。

而在访华首日的中午,奥巴马就通中国的大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给中国的新青年们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在于大学生们的交流中,奥巴马表达了他对中美两国青年充满了信心,从他的这句话也透露出,他对中美两关关系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今年恰好是中美建交30周年,为奥巴马的此次中国之行又增添了一层新的意义。回顾中美建交以来的三十年,可能用在“碰撞中前行”再为合适不过,但是纵观中美三十年的外交关系,虽然其中存在诸如贸易争端等摩擦,但是总的趋势还是趋向于进步的,奥巴马说:“在大的国家合作的时候,就比互相碰撞会取得更多得好处,这就是人类在历史上不断吸取的教训。”这正是基于这样的教训,中美关系才得以不断地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双边合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

奥巴马在与中国大学生的交流中提到了中美两国的文化、提到了姚明、提到了“乒乓外交”,这说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双边关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另外奥巴马此次中国之行还将就能源、气候、安全、贸易等问题同胡锦涛主席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这就说明中美合作的领域越来越广,中美之间交流的议题也将越来越广泛,涵盖经济、文化、政治的外交之路也越走越宽。

政治、军事服务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尽管是外交中的主体,但是文化、经济等却是外交中的“润滑剂”,奥巴马所提到的30年前的“乒乓外交”是生动的例子,中美两国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NBA的姚明则是当今中美外交的生动例子。因为国家利益的不同,并且价值观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两国之间难免会存在分歧甚至摩擦碰撞。但是唯有拓宽两国之间交流的领域,对一些交流的轨道,文化、经济没有国界,只有这样,中美两国外交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阔。中美文化交流越来越宽泛,经济、能源、安全等合作也随之加强,对话的平台越来越多,这些都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同时也符合中国“求同存异”的和谐思想。

中美两国的双边外交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历程,并且不断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温故而知新”,回顾走过来的三十年,多领域的合作、多平台的对话、多轨道的交流推动着中美两国外交之路越走越宽。在今后的中美双边外交中,竞争和合作将是不变的旋律,只要吸取中美三十年外交的历史经验,多领域、多轨道地进行交流与合作,中美关系必将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 />
应胡锦涛主席邀请,美国总统奥巴马11月15日至18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奥巴马是首位就任后一年内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美国总统,这也是两国元首今年以来的第三次会晤。17日,中美两国元首举行了坦诚的、建设性的、富有成果的会谈,并发表两国联合声明。

时值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中美建交30周年,地处太平洋两岸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的关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跨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美之间的利益交融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中美之间的互利合作从未像今天这样广泛。

中美关系跨入新阶段的标志之一,两国在政治上的互信进一步加深。这主要得益于两国领导人在世界和平、和谐理念上的诸多共识以及相互沟通渠道的畅通。今年以来,胡锦涛和奥巴马已举行了三次会晤,在4月初在伦敦的第一次会晤就确定了共同努力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的大方向。此次,不仅奥巴马邀请胡锦涛主席于明年访美,双方还在联合声明中确认,“两国领导人将继续通过互访、会晤、通话、书信等方式保持密切沟通。”

因为中美双方都能坚持从战略的高度和长远的角度出发看待两国关系的发展,所以,双方强调“各国及各国人民都有权选择自身发展道路。各国应相互尊重对方对于发展模式的选择”。与此同时,对于中国的和平发展以及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国表示欢迎;而对于美国作为一个亚太国家要为本地区和平、稳定与繁荣作出努力,中国也表示欢迎。这是双赢的选择。

中美关系跨入新阶段的标志之二,两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度是前所未有的。中美在经贸、金融等领域的合作已达到新的历史水平,双边贸易额已超过3000亿美元。两国元首确定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已成功举行了首轮对话。这一机制为两国增进理解、扩大共识、减少分歧、寻求对共同问题的解决办法提供了独特的平台。

中美关系跨入新阶段的标志之三,双方都认识到在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方面有必要成为伙伴。正如胡锦涛主席在与奥巴马总统共同会见中外记者时所指出的那样,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复杂深刻变化,全球性的挑战不断增多,世界各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为此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在新的形势下,中美两国在事关人类和平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暖、能源安全、防扩散等全球性挑战,谁也不能独善其身。所以,双方在联合声明中明确提出:“将采取切实行动稳步建立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

当前,中美关系虽然已跨入新阶段,但两国毕竟有着各自的文化和历史传统以及经济利益,难免会出现分歧,但只要相互尊重彼此的核心关切,求同存异,就一定能为中美两国、亚太地区乃至世界人民谋取更大的福祉。

' />
《中美联合声明》说明双方都认识到,中美在合作应对地区和全球安全挑战方面拥有共同责任。

11月17日,中美两国元首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谈。会后,中美双方发表了《中美联合声明》,不仅为中美建交三十年作了历史性诠释,更为开创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挑战性新型关系奠定了基础。

回顾历史, 中美关系开端,成长于冷战后期,美国视中美关系为利益关系,美国著名时政评论家迈克尔·谢里曾戏称,“中国编织一个外交圈套,诱惑基辛格和尼克松成为抱有幻想的朝贡者”。哈佛大学的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教授宣称,中美关系“是建立在美国成为恳求者的基础之上的”,美国向北京的妥协行为,迟早会以“以利相交,利尽则散”而结束。

当年的历史似乎应验了上述预言。冷战骤然结束,美国跃升了全球独霸,中美之前的战略利益基础,也骤然消失,美国联手西方盟国对华制裁,中美陷入艰难时期。尽管从法理上看,1972年的《上海公报》、1979年的《中美建交公报》到1982年“八·一七”公报,仍然是处理中美关系的法律性文件,但战略交合点的错位,已经压缩了中美外交的边际效应空间。

美国虽然借助历史转折点,成功地把自己从“磕头者”角色,转换了“大棒挥舞者”,但随着中国不可阻挡的和平崛起,美国已经认定,在中美关系上,假如美国“不能制止”东方巨龙的腾飞,“就要左右这个进程”,一种遏制型的中美关系悄然取代了冷战后期中美的利益型关系。

进入21世纪之后,全球性问题的挑战日趋加重,从恐怖主义到全球气候改变、从流行性疾病防控到核扩散,所有问题都需要中美双方积极应对,中美双方向合作型关系转化。

今天,在经历近12年之后,中美再度发表的第二份《联合声明》中可以看出,中美双边关系,已经进入多层次全方位的相互交织、你中有我的伙伴关系。《联合声明》把“中美关系”、“战略互信”、“经济合作和全球复苏”、“地区及全球性挑战”、“气候变化”等议题,以专章形式,作了分门别类的说明。这些主题,既有中美“内部型”问题,也有地区及全球性问题,这都说明双方认识到,在当前国际形势发生复杂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中美在合作应对地区和全球安全挑战方面拥有共同责任。

著名管理大师熊·彼得曾提出“木桶定律”,认定某一事物的能效如何,取决于它的“短板”,即便长板再长,也将毫无用处。中美关系经历了“木桶定律”的诅咒,双方关系冷热不均,时而剑拔弩张,时而相见欢。然而,正如希拉里在《外交》杂志上撰文指出,“我们与中国的关系将是本世纪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一样,中美关系从某一层次上,旧有的“短板”固然存在,但中美关系基础已经多元化,某一单一“短板”不可能左右中美“木桶”容量的无限量上涨。面对全球性问题的挑战,面对两国民众的共同未来,中美没有理由不超越“木桶定律”。

' />
《中美联合声明》(以下简称声明)11月17日在北京发表,内容主要涉及中美关系、建立和深化双边战略互信、经济合作和全球复苏、地区及全球性挑战以及气候变化、能源与环境等五个方面,体现了双方的共识,也为今后两国关系的发展宣示了方向。

  时值中美建交30年,声明不仅成为了事关中美关系未来,造福于中美两国人民的重要文件,也将成为解决诸多全球问题及带动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动力。

  “国际共同责任”是声明的关键词。正如声明中所言,“中美在事关全球稳定与繁荣的众多重大问题上,拥有更加广泛的合作基础,肩负更加重要的共同责任。……双方认识到,在当前国际形势发生复杂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中美在合作应对地区和全球安全挑战方面拥有共同责任。”而从双方关注的话题看,几乎囊括了当今世界最主要的挑战———防扩散、核裁军、地区安全以及全球变暖。

  创造机遇则是国际责任的“副产品”。近年来,中美关系的发展之所以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一个重要原因是,中美两国之间的合作特别是经济合作,对于推动全球经济实现更加可持续和平衡的增长意义重大。在声明中,双方同意延续现有举措以确保强健、可持续的全球经济复苏和金融体系,这对渴望复苏而又感到前景不明朗的人们,无疑是颗定心丸。

  不仅如此,中美两国在科技、航空航天、卫生健康等领域力求深化关系的努力,将很可能会带动全球在相关领域的进步,也会对全球经济复苏产生积极影响。

  鉴于中美两国特有的影响力,声明及其后的一系列努力,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其一是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转型。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数年清洁能源产业将为两国民众提供大量机会,以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正式启动为契机,两国将会深化节能减排、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提高能效、环境治理等领域的合作,而这些亮点照亮的,将不仅仅是两国的转型之路。

  其二是人文交流。声明特别提到了人文交流对促进更加紧密的中美关系的重要作用,而为了促进人文交流,双方原则同意建立一个新的双边机制。对中美两国而言,这无疑会成为夯实双边关系基础的重要渠道,而对于急需文化理解、文化认同的这个世界来说,人文交流则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路,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善国际关系,营造和谐发展的国际氛围。

  无心插柳柳成荫。声明本身是聚焦中美关系,但在事实上,它起到了树立典范的作用。应该说,中美关系的30年,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教材,对诸多纠结的国际关系的梳理,有着丰富的借鉴意义。正如声明中所提到的那样,培育和深化双边战略互信对新时期中美关系发展至关重要,其实对于其他诸多双边关系的缓和与发展,何尝不是如此?而为了建立互信,畅通的沟通渠道,体谅对方处境的外交诚意,以及全方位的人文交流,都是必不可少的。

  在充满不确定性和冲突的当今世界,更加具有确定性和建设性的中美关系,是深受欢迎,也令人期待的。而这也是《中美联合声明》的意义和使命所在。

' />
11月16日,上海科技馆四楼宴会厅,抵达上海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与中国青少年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奥巴马再次展现出了他演讲天才的魅力,赢得了一阵阵掌声。现场的提问,出于对总统的尊重,或许过于客气,但通过互联网汹涌而至的网民提问,一定会让这位机智过人的总统,难以招架。

13日上午9时,新华网发出奥巴马在上海与中国青年对话的预告,并征集网民提问,话题涉及当前中美关系的各方各面。一场中国网民过招美国总统的大戏就此展开。

《国际先驱导报》特别邀请远在中国边远省份贵州的高中学生,来与奥巴马“对话”,因为他们也不想错过发生在北京和上海的奥巴马旋风,他们期望用自己的方式加入到这场中美关系的大讨论当中。贵阳凯里一中高二(5)班的侗族学生张颖在《致奥巴马的一封信》中如此写道:

尊敬的奥巴马总统:您好!

我勉强能说与您有“一面之缘”。今年七月,我有幸作为中国代表团四名成员之一,参加了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青少年八国峰会”,距离当时在拉奎拉参加八国集团首脑会议的您只有四十分钟的车程;后来在梵蒂冈城外,我焦渴的目光越过层层人群和道道隔离带,终于看到了您——的座驾。

虽然遗憾没能和您近距离接触,但对您的个人魅力已从方方面面渗进了我的生活,这股“黑旋风”中挟裹着的追求自由和梦想的美国精神也使我深深钦佩。后来我才知道,这种精神已溶进了每一个美国人的血液。


在参加“青少年八国峰会”期间,我与一名叫丹尼尔的美国代表成了“铁哥们”。丹尼尔虽然只有十四岁,但在与他并不长的交往中,却令我印象深刻。

一次在会议间歇闲聊时,我问丹尼尔有什么梦想。他自信地回答我说:“奥巴马总统是我崇拜的人,但未来我会做得比他更好。”他的梦想是成为能和华盛顿、林肯、罗斯福齐名的美国总统。“这不是梦想,我知道我会成为美国总统的”。

这种打上了深深的美国烙印的自信震撼了我。中国人更多时候奉行“中庸”之道,并不欣赏把雄心挂在嘴边。故此,中国人更重视行动,而不是口号。

相形之下,美国政府的做法常让我疑惑。您的国家作为当今世界最发达的头号大国,拿着占全球近一半的军费开支,口称“维护世界和平”,却把军队开驻伊拉克,六年过去了,炮火舔舐了四千多具美国大兵的遗体,中东的炸弹炸落了多少母亲和孩子的眼泪,美国并没有为当地带去安宁与和平。而您自上台之初就高呼的“撤兵计划”却迟迟未见执行;美国多次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却不间断地对台湾出售武器。是不是美国人都认为“说永远比做更重要”?

交谈中丹尼尔常谈到他的“总统梦”,并乐此不疲地向我介绍美国总统的竞选体制。“你必须出生在美国并在美国居住十四年以上,才有资格竞选美国总统。移民不具有竞选资格”。我疲倦地对他摆摆手,“你不需要向我强调这点,我可不准备参选”。

丹尼尔并不是“光说不做”。为以后成为美国总统做准备,他阅读了美国历史上43位总统任期内的资料,还能按顺序把这43位总统一一数出。令人惊叹的还不止这点,丹尼尔甚至阅读了中国简史,能“顺背如流”地完整说出中国从商朝到清朝所有朝代的名称。


但似乎并不是所有的美国人都像丹尼尔那样,对其他国家抱有宽容平和的心态。“青少年八国峰会”期间,我们各国代表曾讨论过,对于当前经济危机,青少年能给八国集团首脑些什么建议。一名美国代表摆出他银色的苹果笔记本,从容地打开之前准备的PPT,会议室的大屏幕上赫然出现了一个等式,他倨傲地念到:“美国+世界银行=成功”。台下一片哗然。虽然这个等式最后被几乎全票否决,但美国人随时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近乎自负自大的自信。

您觉得是什么导致了美国人的这种心态呢?

这种“唯我独尊”的所谓大国心态,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也曾有过,但它招致了此后中华民族历史上从未曾有过的屈辱。一百多年后,中国人以开放、平和、勤学苦干的姿态走上世界舞台,却备受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发达国家“大国心态”的责难。

试想,倘若没有中国勤劳廉价的工人,美国何以能把工厂建在中国,污染都丢给中国大地,却将源源不断的利润装进自己的腰包?倘若中国经济并没有发展到今天的地步,何以能在美国经济备受危机重创,美元连连贬值之时,仍是美国最大债权国,为维护美国金融稳定贡献着重要力量?倘若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中国社会不发展进步,对全世界有什么好处,对美国长远发展有什么好处?

您竞选的口号是“我们需要变革”,您上台后也的确发出了许多要变革的信号。但遗憾的是,这些信号大多数还没有付诸实践。您今后会采取什么措施推进改革?改变美国人“唯我独尊”的大国心态是否也会成为您改革的一部分?

还有一些贵州青少年,希望通过本报向奥巴马提问。部分提问如下:


您如何评价毛泽东主席?现实中的美国与您理想中的美国有什么差异吗?

——潘成龙 水族

您会参加女儿的家长会吗?

——谭奥航 土家族

里根总统曾是演员,您长得那么帅,卸任后会去做演员吗?

——夏爽 苗族

您的夫人如此优秀,请问您是怎么追求到的?

——滕菲 汉族

总统先生,请问您用的什么牌子的牙膏?

——罗玉 苗族

您有否考虑过让女儿学中文?如果有的话,我来做她的老师怎样?

——郭丹 汉族

他们虽然身处边远省份,当中一些还成长于大山深处,但是他们通过互联网认知世界,关注中美关系,他们的致信和提问反映了中国下一代的美国观,他们展现出来的是乐观、自信而友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