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最新一批“国家节水型城市”名单公布,厦门在11个城市中,位列第一。
国家节水型城市,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组织专家现场考核,涉及城市节水规划、地下水管理、计划用水与定额管理、价格管理等近20项指标,评选标准非常严格,目前,全国只有为数不多的城市获此殊荣。
水平衡测试破解“水祸”
节水型城市,先从节水型小区说起。
用1吨水却要交2.16吨水费,这般怪事就曾发生在厦门的凤凰山庄居民小区。原来,凤凰山庄建于1984年至1994年,供水管道早已老化,渗漏增加,水费公摊水涨船高。最严重的两个月,水损高达1万多吨,这些水足以灌满4个标准游泳池。
水务集团多次派专业检修人员查漏无果。随后,又制订出全面更换供水管道的方案,但预算费要100多万元,山庄并没有足够的维修资金,方案搁浅。随着时间推移,“水祸”不但没解决,反而逐步升级,241户居民与物业公司闹得不可开交。
症结如何化解?厦门市节水办主任李泉水给出答案:水平衡测试。
水平衡测试,是一项对用水单位进行科学管理的专业技术。通过它,能全面了解管网及各单元用水状况,画出水平衡图,并依据测定的水量数据,找出水量平衡关系和合理用水程度,采取相应节水措施。“2007年和2008年,厦门通过水平衡测试找到漏水点,每天累计节水达1.3万吨,一个乡镇水厂的日供水量都没这么多。”李泉水介绍。
去年3月,凤凰山庄利用水平衡测试,“揪”出了隐藏多年的泄漏点。经过对管道的部分改造,小区日用水量由原来440吨锐减至170吨。“漏水大户”变身“节水明星”,水费风波也平息下来。
事实上,这不单是水费问题,作为淡水资源匮乏的海岛型城市,厦门对节水有着更为强烈的渴盼。
“点点”“滴滴”为节水
厦门轮渡边,有条小巷,名曰“担水巷”。上世纪初,厦门供水来源对外依存度很高,市民用水,多靠水船卖水,而巷内居民则以担水、卖水为生。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经济特区成立以来,厦门先后建成日供水能力110余万吨的水厂和日输送原水150吨的供水设施,目前全市年供水总量已突破3亿立方米(不含海水和农业用水)。
2006年5月31日,《厦门市城市供水节水条例》正式颁布,节水工作中的水平衡测试、累进加价、再生水利用、用水定额、节水器具推广、中水回用等内容均首次通过法律形式加以规定。
2008年,厦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创建全国节水型城市”。为此,厦门专门成立了创建领导小组,建设与管理局、市政园林局、发改委、水利局、节水办等多个单位的主要领导为小组成员,行政一把手亲自抓,市区两套班子共同抓。一级抓一级,这才抓出了节水工作的点点滴滴——
“点点”是个女孩,“滴滴”是个男孩,均是厦门推出的节水大使,其形象印在6万张节水标志牌上,各公共取水口均有张贴,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除了节水宣传,厦门还大力开展计划用水,月用水量600吨以上单位均纳入全市计划用水指标管理,执行年度用水计划指标,超过指标的部分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收费;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为市民免费改造节水型马桶、节水型龙头等;积极开展节水型企业(单位)、社区、家庭的培育和创建活动。
“节流”不忘“开源”
以海水作为淡水资源的有效补充,成为缓解厦门淡水资源紧张的突破口。
筼筜湖海水交换工程,每年节约大量淡水,获得国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工程等荣誉;华厦电力公司工业冷却水全部取用海水,每日可节约淡水120万吨;厦门博坦仓储有限公司成功利用海水替代淡水作为消防水源,开创了我国沿海城市的先河。
此外,厦门还将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用于道路绿化喷灌、公园景观用水,并加大雨水利用率,多个企业、学校利用水库蓄水来冲厕、洗车等。工业用水的循环再利用,也是厦门节水工作的重点,银鹭集团污水处理再生回用每年达456万吨,东纶集团再生回用达176万吨,全面实现了污水零排放。
且看一组数据:
厦门“万元地方生产总值取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分别为19立方米和15立方米,远低于全国平均值;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0%,远超75%的要求;
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12%;城市污水处理率83%;
节水器具普及率100%……
各项节水指标,厦门均已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