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爱容是三明尤溪县城关镇东街社区居民。去年6月,她交上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生活又多了份保障。
3年前,丈夫因病去世,郑爱容和年幼的孩子靠低保金勉强度日。东街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给她推荐了工作,还提高了她的低保金额。现在,每月1000多元的收入让她减轻不少压力。她说,有这么多人帮忙,对未来有了信心。
像郑爱容这样的困难户,基层还有许多。让广大城镇、农村劳动者及时、有效、便捷地享受到就业、保障、维权等全方位服务,是基层劳动保障工作的核心。2003年以来,我省先行先试,着重开展以基础工作、基层组织和基本能力为内容的劳动保障“三基”建设,通过建立乡镇劳保事务所、村(社区)劳保工作站等基层服务平台,推动我省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向纵深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保障触角延伸至村
尤溪县坂面村6800多人,哪家劳动力富余、哪家经济困难,叶巧玲和同事们都了如指掌。叶巧玲是坂面村劳动保障工作站的工作人员,为摸清全村就业状况和社会保障情况,前年,她和同事们花了三四个月逐家逐户摸底登记,建立了村信息基础台账。
去年8月,叶巧玲在更新台账信息时,了解到朱金莲嫁到村里后一直没工作,夫家靠种菜为生,生活困难。于是,她主动从用人单位信息中找到一家缺工的纺织企业,并为金莲牵线搭桥。如今,每月近千元的工资让金莲家的经济状况显著改善。
在尤溪,像巧玲这样的村级劳动保障工作者有271名,分布在250个村,大部分由村干部兼任,每月享受政府给予的50元补贴。他们对劳动力资源和企业用工需求变动情况滚动管理,适时介绍本村劳动力到县内企业就业或参加转移就业培训。
而在浦城,县财政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各项经费列入财政支出预算,2005年起每年列支经费50万元,其中10万元专门用于奖励农村劳动力转移村级组织员;在平和,16个乡镇都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163个村成立了劳动保障工作站,近年来共转移农村劳动力15.4万人。
可以说,目前,我省劳动保障触角已由过去主要面向城镇下岗职工,拓展至农民工、零就业家庭等全体社会人员,重心向乡镇、村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