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剧中的角色、出演过多部电视剧的演员,竟然是潜逃13年的逃犯——与其说这个消息令人震惊,倒不如说这个讽刺很无情——那些缉凶的警察,到底是怎么明察秋毫的?围绕着公众的社会治安,敢不敢更差劲一点?
娱乐圈本来就乱:前有歌星斗殴、艺人吸毒、后有歌手汤灿被中纪委调查,联系到吉思光出身于娱乐圈,似乎能释然一些。只是,不可回避、也不该回避的事实是:这次是已经被定了罪的逃犯,是对警察构成人身伤害的重犯、要犯,娱乐圈底线可以低一点,再低一点,但总不能如此凶狠地撕扯法律底线吧?一旦连这种大案要犯都能吸收并容纳,那么,谁又保证更多、更罪恶的作奸犯科者不会藏匿其中?
会演戏的人,大概都有显露自己内心的勇敢。一个原本的罪犯,在戏里再出演罪犯、恶人,似乎就成了“本色出演”,久而久之,内心里也就多了份坦然,少了那份担忧和谨慎。而观众(也包括警察)也就对其放松了警惕,进而造就了其在荧屏里的大摇大摆,左右逢源。这也就令人更为担忧,在风生水起的娱乐圈里,是不是还有哪一张熟悉的面孔下,藏着见不得光的罪恶?
遗憾的是:针对娱乐圈底线低、藏污纳垢的公认事实,公众的不满仅止于道德谴责,一直没有相关体制举措。依靠艺人、圈子的自净、自警,实在很难在这个利益交换利益的语境里保证起码的秩序。出现了袭警抢枪逃犯“藏匿”娱乐圈事件后,是不是能让这一体制缺失有所醒悟了?
如果每一个被查出不端行为的艺人,都能被追究到其身后的那些娱乐组织、演艺团体,对相关的影视公司、剧团也能来一个“吊销执照”处理,我就不信乱象还能继续下去。也只有规范那些娱乐团体的准入制度、严格其运行程序,不用那些问题人士,才能对艺人形成有力的正面引导,才能促其自律。否则,娱乐圈只看“卖相”,不管内质,心怀罪恶者难免不藏迹圈中,甚至名利双收、讽刺社会。
娱乐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来就有着社会教化的言下之意,保证个中角色绝对地遵纪守法,这是起码的要求。再回到吉思光事件中,很有必要对之前聘用过吉思光的影视公司,做出警示,规范其演员准入标准,否则,谁也不敢保证没有别的罪犯“潜伏”在某个荧屏后面。
' />影视圈不是纯净水,难免有杂质,但逃犯混进剧组并成功“潜伏”多年,这暴露了其中不少问题。
一部电视剧进入拍摄之后,剧组基本上就是一个自组的小团体,“领导班子”由导演、制片、大牌演员组成,而底层就是群众演员及那些送盒饭的杂工了。甭管是什么类型的员工,你来我往,演职人员如流水,大概是每个剧组的基本景象。某些剧组从市场角度出发,只要拍好戏,吸引眼球就行,“进组”毋庸审核,从无在道德上进行考良,有的演员甚至是越臭越吃香。小配角只要腿勤、嘴甜,跟导演、制片以及组织群演的“穴头”搞好关系,谁管他以前做过什么呢,因此,有些剧组在风景名胜拍完戏之后,糟蹋了环境;有些剧组在拍戏进行当中,在驻地打架滋事;还有的剧组管理混乱,潜规则”横行。正因为纪律松散,谁也不管谁,才使得潜逃13年的犯罪嫌疑人吉思光敢于“潜伏”进各种剧组,而且一干就是十几年。要不是眼尖的观众发现“故障”,举报给警方,吉思光也许要在影视界混出个大明星出来呢。
艺术工作者即便做不到德艺双馨,也不能助纣为虐;一个剧组在铸造精神产品的同时,对思想品德也抓一抓,才能铲除毒瘤生存的土壤。
' />曾在曹操墓争议中名噪一时的“打假”专家“闫沛东”,实乃涉嫌诈骗犯罪的网上逃犯;谍战大戏《潜伏》中的演员吉思光,真实身份竟也是逃犯。相比前者,后者显然更雷人,也更具反讽意味。在电视剧《潜伏》中,吉思光饰演的“盛乡”,因出卖情报受审,最终被人诬杀。而现实之中,吉思光居然原本就是一个货真价实的袭警逃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能达到如此浑然一体的境地,岂不格外令人感慨?
“大隐隐于戏”的离奇经历,显然也是对时下演艺界、娱乐圈生态的一种反讽。吉思光在演艺界、娱乐圈混迹多年,不仅没有被识破身份,反倒“受到了许多导演的喜爱”。如果吉思光并非特别优秀,那只能从侧面表明,他所隐身潜伏的这个行业,原本就鱼龙混杂。
当然,能从吉思光“潜伏”经历中,感受到尴尬的并不会只是演艺界。负有抓捕吉思光职责的警方,恐怕同样也会如此。13年的逃犯、“曾参演30多部电视剧”——不断公然在银屏上招摇露脸,办案警方竟长期未觉察,岂非咄咄怪事?今天已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网络时代。置身其中,“真作假时假亦真”式的“潜伏”,确实已变得越来越简单容易——学历文凭、社会身份角色乃至长相容貌、人生体验等等,都可以十分方便地杜撰虚拟。
但是,对于真实的社会文明而言,虚拟的“潜伏”,显然不应该是无限、没有边界的。至少,那些最基本的底线秩序、原则,是不容虚拟潜伏的。比如,优胜劣汰的社会竞争秩序和原则,惩恶扬善的社会公平正义秩序和原则。否则,任由“潜伏”泛滥,无人不潜伏、无事不潜伏,触目皆是虚实不分、真伪莫辨的社会现实,那么将遭遇尴尬和反讽的,恐怕就不会只是某一位个人或行业了。
' />在谍战剧《潜伏》中饰演保密局档案股股长“盛乡”的演员吉思光,近日被黑龙江齐齐哈尔市警方发现是1998年结伙袭警抢枪的嫌犯,已潜逃13年。吉思光之前化名“张国锋”,曾参演30多部电视剧,并有多家媒体对他进行过采访。这两天,他落入法网成为一条火爆网络的新闻。
风光一时的在逃嫌犯并非只有吉思光一人。前段时间,因频频在网上发表文章质疑“曹操墓”造假而混成“河北学者”的闫沛东,被警方证实为在逃嫌犯胡泽军。吉林人吴刚在刺杀一人潜逃13年后,因参加一档电视相亲节目被观众认出而被捕。
印度有部电影叫《三傻大闹宝莱坞》,眼下正在中国上映,把吉思光、胡泽军、吴刚的故事拍成《三逃犯大闹中国娱乐圈》,精彩程度也许不会比那部印度电影差。
作为演员、涉及公共话题的民间学者、相亲节目嘉宾,多少都会与聚焦眼球的炒作为伍,但就三嫌犯而言,在炒作方面他们显然会投鼠忌器,“人怕出名猪怕壮”的道理他们不会不懂,那么为何三嫌犯还要冒险而为?很简单,这是一个人人有机会“成名十五分钟”的名利时代,对于名利的渴望,让在逃嫌犯也深受其扰,即便铤而走险,也要一意孤行。
吉思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自己有播音、主持经历,“当演员比打工强”,可见他并非只想混碗饭吃,而是有更高的追求。闫沛东自不消说,假若在学术界混得没有点小名气,怎么好继续行骗?唯一有点“无辜”的是吴刚,他错以为电视节目只在当地播出,没成想节目是上星的,被眼尖的群众给认了出来。在新媒体、全媒体时代,哪怕十分低调,都有可能会被人肉搜索出来,何况作为一个逃犯还如此招摇过市?
美国有社会学家提出过“六度分离”概念,大意是指通过六个人的链接,可以和地球上任何一个人取得联系,哪怕是奥巴马。现在在各国方兴未艾的社交网络平台,更是证实了“六度分离”的概念不虚。在由电影、电视、报纸、网络、摄像头等传播工具组成的全媒体时代,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只要在现实生活中有活动,就有可能成为“呈堂证供”。
三嫌犯能逍遥法外数年、十数年,实在是个奇迹,但要想到,他们的落网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即便不以这样的方式落网,有朝一日也会一样插翅难逃。全媒体时代,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加剧了人际关系的割裂与重组,新的社会网络里,信息传递快,人也变得敏感,想从沙子中间筛出石子,成为一件容易的事。
□韩浩月(北京 媒体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