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仇和到李金华,从张宝庆到潘岳,个性官员向来是舆论关注和青睐的焦点,借盘点60年建国成果的由头,近日中新社对近年来涌现的个性官员现象进行了一次盘点,称中国涌现越来越多“敢说狠话敢说真话”的个性官员。(9月21日中新社)
敢说狠话敢说真话——这是媒体盘点个性官员时给他们贴的标签,也是个性官员留给公众最直观的印象。不过,我觉得,这样的定位和期待,是对个性官员最浅层次、最形式化的审美。
毕竟,无论是说狠话,还是说真话,这些都停留于说的层次,再狠的话,也只是一种外在的姿态,是个性的外在显现,也只是让人们过了过耳瘾和满足了一下感官的刺激,迎合了一种浅层次的愤怒情绪。狠话过后,问题依然存在;真话之后,病症丝毫未变;人们都停留在狠话、真话营造的快意氛围中,停留于话语风暴的精神幻象中,忘记了真实问题的解决。一番消费“官员狠话”的媒体狂欢后,一番大呼过瘾的亢奋和高潮过后,问题纹丝不动,只留下了一堆话语泡沫。
所以,对于个性官员,不仅要听他说什么、观赏他们痛斥社会问题的优美剪影、沉浸于他们那些让人听来很解气的狠话中,更要看他们实际做了什么。比如在经济适用房腐败问题上,不仅听官员痛斥“六连号是政府丑闻”,更要看他为防范这种腐败做了哪些努力,为治理这样的腐败问责了几个官员。比如对于敢说话的仇和,不要总盯着他批评什么,更要看他随后的动作,做了多少敢于突破旧体制的实事。个性,更要体现在行动实效上,通过实质性行动一点一滴地推动问题的解决和官场陋习的消除,而这是“狠话”和“真话”做不到的。
对个性官员之“个性”的关注,更关键的要体现在他们的制度努力上,就是能不能通过个人的个性推动促进制度的进步。也就是,个性要致力于制度建设,而不是一两次话语风暴。相比于痛斥性的狠话,制度建设常常不那么引人注目,不那么有新闻性,不那么迎合人的观感,但真正能对社会进步起推动作用的却是这样点滴的制度建设。比如环保部副部长潘岳,近一两年就不像前几年那么动辄站到舆论前台痛斥污染问题了,而是致力于进行一些制度方面的推进,比如推动战略环评的立法,推动流域审批的规范等等——可这样的制度努力,却常常没有以前的“痛斥”那么引人眼球了。这就需要舆论能更深层次地理解个性,将个人之个性与制度联系起来,毕竟政治不是表演,它需要制度化地解决实际问题。
- 相关新闻
|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福建日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属福建日报网所有,任何未经本网协议授权的非新闻性质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违者本网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建日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建日报网联系,谢谢!